學術研討會

2009 第五屆生命教育學術研討會

生命教育既可算是新興議題,也可算是傳統思想的復興。其主要內涵是以「人生三問」,亦即人生三個最根本的問題:「我為什麼活著?」、「我該怎樣活著?」、「我又如何能活出該活出的生命?」作為概念架構而展開。這三個問題涉及人生終極目標的確立、通往目標之道路選擇,以及知行合一的生命修養。因此,探索、體驗、反思這三個問題及其相互的關係,並將所得內化為生命智慧,從而提升生命境界,即為生命教育之內涵與目標。

以培養生命智慧,發展生命境界為重點的生命教育,自然以「生命的意義」做為其核心問題,並且為其最關切的對象。當然,此處所謂生命,並非指各種有機體之生命,而是特指人類之生命。在此前提下,想要探討生命的意義問題,其先決條件便是先對「人是什麼?」的問題有清楚的理解,而這也就牽涉到對「人觀」的討論。其實,不同的學科,如哲學、宗教學、心理學、自然科學及人類學等,對於人觀的問題皆有所著墨。然而,受到如今學術專業分工的風潮所影響,各個領域對於其它領域與人觀相關的研究,無法有太多的認識,因而喪失了透過交流來精化自身理論的機會。

其中,不同領域的學者對人觀問題最大的歧異點,便在於人在本質上究竟只是肉體?或只是靈魂?或是二者皆是?這個問題,說穿了就是哲學上討論心、物的問題。溯其根源,最早可至希臘哲學時期的柏拉圖與德謨克利斯二人,而在文藝復興時期經過笛卡兒理論的提出,心物問題又再度成為哲學家關注的焦點。直至今日,古典哲學或現代哲學對心物問題所做的討論,又受到科學發展與研究的影響而產生了完全不同的面貌。那些關於心物問題的古典理論,如何面對新科技提出來的挑戰,從而對人觀概念做出不同的理解或詮釋,便是本次會議的主題。

總括上述,為使各學科彼此能有更多的對話機會,國立臺灣大學生命教育研發育成中心,與國立臺灣大學哲學系的三個研究室:「中國哲學研究室」、「當代歐陸價值哲學研究小組」與「邏輯、心靈、方法論研究小組」共同提出本次學術研討會計劃。希望藉此機會廣邀國內外各領域鑽研人觀問題之學者,針對本會議設定之主題撰文提出自身看法。同時,此會議將安排較多互動討論的時間,讓各領域學者有機會對自身理論進行反思,也對他領域之理論進行指教,達到科際對話與觀點整合之成效。

相關花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