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刊獲EBSCO、ProQuest國際資料庫收錄
  • 2017、2019、2022臺灣人社期刊評比通過

主編的話

中小學生命教育(含學前教育)是生命教育的種籽,也是生命教育健全發展不可或缺的一環。臺灣十二年國教課綱生命教育議題的實施以核心素養為本,環繞生命、生活及生涯面向,揭櫫「啟發生命潛能」乃生命教育的精神和學習的實踐。基於 i 世代與少子化的社會趨勢和生活樣貌,本期有兩篇論文藉由理論的視野探討幸福人生和自我生命的際遇與發展。

首篇論文〈亞里斯多德觀點下的友愛/友誼與幸福人生〉乃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陳伊琳副教授藉由探討Aristotle友愛之於幸福人生的要旨,點出幸福與德行之關係,提出修德與行德之脈絡說及內在善說,期生命教育的實踐能立於真實自愛的基礎上,兼顧主動修養和後天教養,造就個人與社群的共好;第二篇論文〈束縛與流放:i 世代社群媒體使用的生命教育實踐〉乃臺北教育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學系陳宏彰助理教授有感於被社群媒體包圍之 i 世代青年的尷尬、弔詭的困惑處境,借用後殖民理論創始者—Edward Said 的「流放」隱喻,詮釋青少年在自我發展歷程中遭遇的「自願」被奴役的心路煎熬與迷惘,援引流放與對位的生命價值思維,呼籲青少年保有足夠的自由去成長,俾活出具活力與勇於面對自我的生命熱力,甚至自信地以自我生命的不和諧為創造力的場域,為締造更燦爛的明天從束縛中流放出來,期望生命教育的教學能啟發青少年藉此隱喻避免陷入雙重綑綁的規範,又能彰顯生命的主體意識。

第三篇論文〈十二年國教課綱第二教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方案之探究—以桃園市生命教育教材教學方案為例〉乃賀彩利以身為桃園市竹圍國小校長的角色,分析該市 107 學年度生命教育教材教學方案競賽得獎之 9 件優秀作品,檢視國小生命教育實施情況,呼應十二年國教生命教育議題之實施,期生命教育之教學除了以核心素養為主和跨領域的教學外,教師的專業素養亦應提升,讓生命教育的教學回歸以學習者為主體的教育實踐觀,共同形塑以生命教育為核心的學校文化。

第四篇論文〈高中「終極關懷」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 aMEI《身後》MV教學為例〉,乃海洋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林尚杰與該校師培中心王嘉陵教授,共同以a MEI《身後》MV 教學影片進行的高中生命教育的教學設計,讓師培生感受到生命教育的實踐,尤其是攸關生死內涵的終極關懷,培養學生能以愛的溫度,察覺與省思生命的無常與死亡的存在,俾喚起其正向心念,以尊重與珍惜生命,更期師資培育能藉由對生死議題和價值之思辨,強化準教師之生命教學課程與設計的專業知能。

除了中小學生命教育專題外,本刊另有一篇與本刊宗旨相關的研究論文—由柳營奇美醫院黃文聰醫師與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葉郁菁教授合撰之〈癌末病患的依附關係探討〉。該論文以深度訪談方法探究癌症病患在罹病與治療過程中的自我看待和其與親人間的依附關係。該研究發現,癌末患者一則對親人有依附需求,另一方面卻又期望履行其角色責任,此兩者是一種愛與被愛的生命實踐,此等生命實踐也是建立尊重生命態度和肯定生命價值的表現,因此,該文建議生命教育應關注終極關懷,尤其應確立生命的終極信念,坦然面對自己對親人的依附需求。

若人是向著死亡而存在,則中小學的生命教育需要培養學生的生命意識,面對真實的自我,接納生命悲歡離合的各種轉折,從而尊重並珍愛生命,並努力蓄積愛的能量,滋潤自我與他者的和諧與友愛關係,既啟迪生命的潛能,又長養正向的思維,俾能自在歡喜的生活。因此,中小學生命教育的實施端賴教師對生命真諦和幸福生活的體認,俾能積極營造善與德的生命教育氛圍,並培養學生批判思考能力,鼓勵學生養成自我省思的習慣,開啟其自我覺思的理性思維和關懷自我與他人的生命價值,並懂得善待生命,開展不斷超越的生命真諦。最後,藉此一隅感恩投稿者分享其生命智慧,感恩審稿者的嚴謹審查和建設性意見,也感恩編輯委員、主編及其帶領的編輯團隊對本期文章品質的把關,期望本期撰稿者、審稿者、編輯團隊的努力能獲得讀者的高度認同,共同為生命教育的實踐譜出生生不息的樂章。祝福各位健康、喜樂!

 

專題主編
溫明麗 謹誌
2022年12月

 

專題論文

陳伊琳 / 亞里斯多德觀點下的友愛/友誼與幸福人生 / 摘要 

陳宏彰 / 束縛與流放——i世代社群媒體使用的生命教育實踐 / 摘要

賀彩利 / 十二年國教課綱第二教育階段生命教育課程實施方案之探究——以桃園市生命教育教材教學方案為例 / 摘要

林尚杰、王嘉陵 / 高中「終極關懷」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以aMEI《身後》MV教學為例 / 摘要 

研究論文

黃文聰、葉郁菁 / 癌末病患的依附關係探討 / 摘要 

線上閱讀

1.高等教育知識庫
2.元照月旦知識庫 
3.華藝線上圖書館